除了論文查重率還有什么原因會被拒稿?
論文查重率只是最低門檻,拒稿的原因五花八門,常見的硬傷包括:
一、內容本身的“硬傷”:價值或質量不足
研究沒啥新東西: 做的實驗、用的方法、得出的結論,和現(xiàn)有文獻高度相似,或者只是簡單重復驗證別人做過的研究。文章沒提供新知識、新角度或新解決方案。期刊編輯一看就覺得“這文章發(fā)出來也沒人看”。
研究設計或方法不靠譜:
實驗/調研漏洞多: 樣本數(shù)量太少、實驗分組設計不合理、數(shù)據收集方法不科學、關鍵對照組缺失。
分析方法出錯: 統(tǒng)計方法用錯、數(shù)據處理有誤、模型建立錯誤或驗證不足。導致結論根本不可信。
實驗無法重現(xiàn): 描述的步驟模糊不清,關鍵試劑、儀器型號或參數(shù)不全,別人按你寫的做不出來。
結論站不住腳或跑偏: 研究結果和提出的論點、目標關聯(lián)度低。數(shù)據無法充分支撐你提出的大膽結論。討論部分瞎聯(lián)想,過度推測,超出數(shù)據范圍。
實用性/意義不突出: 做的基礎研究沒有闡明其理論或潛在應用價值;應用研究解決的問題太小眾或價值有限。編輯會想:“讀者為啥要關心這個?”
二、寫作表達的“軟肋”:讀著費勁或低級錯
邏輯像迷宮: 前言沒講清楚研究背景和要做啥;方法寫得別人看不懂咋操作;結果描述混亂、數(shù)據和圖對不上號;討論跑題東拉西扯,沒緊扣結果;各部分互相脫節(jié)。
語言問題多:
英文表達太蹩腳: 語法錯誤連篇,句子冗長繞口,術語使用混亂或錯誤(即使查重通過也難救)。
母語寫作也不行: 表述不清、病句多、錯別字扎眼、標點符號亂用、術語前后不統(tǒng)一。暴露寫作者態(tài)度不認真。
圖表糟糕透頂:
圖像模糊或畫風清奇: 分辨率太低看不清、坐標軸標記錯誤、顏色對比度差、圖例缺失或放錯地方。
表格信息堆砌過多: 重要信息被淹沒,排版雜亂沒重點,表頭含義不明。
參考文獻陳舊或有錯: 引用的文獻多是十年前的,或核心領域新進展都漏了。引文信息不全(缺卷期頁碼)、作者名字拼錯、期刊名寫得不標準。顯得學術態(tài)度不嚴謹。
三、格式和“搭不搭”的問題
和期刊“八字不合”: 研究內容(如純動物實驗)投給了只收臨床醫(yī)學文章的期刊;工程類應用文章投了純理論物理期刊。選題完全不在人家期刊的范圍和辦刊方向上。
格式要求當耳旁風: 期刊要求雙欄排版你交單欄,參考文獻格式(APA還是GB/T?)根本搞錯了,摘要字數(shù)超限,圖表的放置位置不按要求來。編輯覺得你不重視人家規(guī)矩。
沒遵守學術倫理:
數(shù)據真實性遭疑: 圖片PS痕跡明顯、數(shù)據結果過于“完美”不符合常理。
署名權糾紛: 遺漏對研究有實質貢獻的人,或者掛名根本沒參與的人。通訊作者/第一作者不明確或不合規(guī)。
一稿多投被發(fā)現(xiàn): 同一篇文章(包括略作修改的版本)同時或在極短時間內投了多個期刊。
沒聲明利益沖突: 研究資助方可能干預研究結論(如藥企資助藥物試驗)而未做說明。
倫理審批缺失: 涉及人體試驗、動物試驗、涉及敏感數(shù)據的,必須提供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證明。沒有就直接拒。
目標期刊“檔位不對”: 你的研究內容深度、廣度和創(chuàng)新性只達到普通省級刊物的水平,卻直接沖擊頂尖核心刊或國外SCI/SSCI。編輯覺得投稿嚴重“高攀”了。
2025-06-19 | 作者:paperfree
相關文章
為什么說畢業(yè)論文選題很重要? 職稱論文過了查重就能發(fā)表了嗎? 自己查重的結果為什么和學校的不一樣? 畢業(yè)論文不交會有什么后果? 論文查重和答辯的過程不一樣嗎? 論文查重的時候為什么每次結果都不一樣? 論文查重系統(tǒng)中的數(shù)據資料庫有什么用處?上一篇: 每個學校的論文查重范圍標準都是一樣的嗎? 下一篇: 論文查重時萬一論文泄露了會發(fā)生什么?